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凯发网

  “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创新是当今中国社会的高频词,今年全国两会上,创新同样是代表委员建言献策的焦点话题。


  加强核心技术攻关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科技创新提出了具体要求。


  国之重器一直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核心技术买不来也换不来,只有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安全、国防安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党委书记马杰表示。


  “履行强军首责,关键在于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马杰介绍,“十三五”期间,中国航天科工二院根据国家安全形势和发展利益的新变化,持续深化空天防御体系研究,坚持体系化发展,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建成了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基础能力不断夯实。


  干细胞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直是我国持续创新的关键领域。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赛莱拉干细胞研究院院长陈海佳表示:“我国应进一步加强干细胞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知识产权布局。一方面聚焦干细胞产品制备、检测、应用关键环节,针对无血清培养基、培养设备、冻存袋、检测设备、检测试剂等,加快干细胞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另一方面加强干细胞领域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同时,推进干细胞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建设。”


  在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中央委员邵志清看来,要促进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应发挥沿海地区的带动作用,确立沿海高质量发展带国家战略。“在沿海地区科学布局沿海产业集群和创新体系,推动陆海经济联动发展,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形成一批产业聚集基地和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使其成为国家重要创新策源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地。”邵志清建议。


  企业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十分关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的问题,他向本报记者分享了该集团的创新经验:“我们和国内外高等院校合作,在全球不同地区设立研发机构,力争从本土国际化到国际本土化,聘请外籍员工,开展本土销售、本土研发、本土资本运作等本土化工作,根据市场需求导向,结合战略目标,这样才能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科研人才培养


  加强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是关键的两个环节,如何从这两方面发力,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民盟中央建议,要加大力度引进、留住、培育优秀的科技人才,打造属于企业自己的优秀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一方面,在培育科技研发人才上下功夫,尤其是要着重培养和引进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发明成果的突出拔尖人才,不断用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来增强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创造宽松优越的人才成长发展环境,给科技人才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和平台。对获得国家、省、市政府科技进步奖的科技人才给予重奖,努力提高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获得感和归属感;同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我国应推进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建设。”全国人大代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院长银燕建议,对于研究机构而言,首先需要在教学方面搭建更多基于通识素养的教育平台,从人才培养层面普及创新教育,为社会培育更多具备通识素养的专业技术人才,为科技创新多元投入提供人才基础。在科研方面需要构建研究人员晋级通道的多元化制度,制定多样化的考评办法,实现科技创新路径的殊途同归。对于产业部门而言,则需要通过深度参与研究机构的教学科研,将市场一线、产业前沿需求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有机融合,通过跨界融合,让各类主体都能够发挥创新作用,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内生动力。


  全国人大代表、航天海鹰(镇江)特种材料有限公司装配制造技术中心副主任王巍表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强化科研创新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目前企业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受体制机制约束,科研工作者薪酬待遇受限,导致高精尖人才招引难,留住人才更难。”


  对此,王巍建议,相关部门应给予高科技企业体制机制改革更多政策支持,解决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上的瓶颈问题,下沉创新成果收益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核心人才中长期激励机制,运用薪酬 股权激励等方式,有效留住核心骨干人员,并充分激发其创新创效潜能。(本报记者  冯 飞  吴 珂)



  (编辑:晏如)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