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凯发网-ag凯发旗舰厅 凯发网-ag凯发旗舰厅 关于凯发网
| | | 知识产权打假网 | 《创意世界》杂志
黄土地培育“神仙草”
在风景秀美的女娲故里、秦巴山深处,生长着一种神奇的植物——绞股蓝。绞股蓝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具有促进细胞糖脂代谢、降低心脑血管发病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等作用,能够有效调节人体机能,提高免疫力。就是这一神奇的植物,在陕南大地上开出了“致富花”,也让当地生产经营绞股蓝的中小企业尝到了“甜头”。
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是绞股蓝之乡,2004年,平利绞股蓝获批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1年,“平利绞股蓝”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核准注册。如今,绞股蓝已成为平利县的主导产业。
但在过去,这一地域优势并未被充分挖掘,平利县绞股蓝的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种植农户少,生产经营企业寥寥无几。在当地政策的扶持下,很多龙头企业主动扛起社会责任,引领绞股蓝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带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成立于1999年的平利县神草园茶业有限公司(下称神草园),致力于绞股蓝的开发和利用,以标准化带动平利县绞股蓝产业发展。为了优化品种,神草园与陕西师范大学科研团队开展研究与合作,培育出了“秦珑”“福音”等多个总皂苷含量高的绞股蓝新品种,具有抗病抗逆性强、丰产性好的优势。不仅如此,该公司研发的绞股蓝蒸汽杀青、环管热风烘炕技术在平利县得到推广应用,带动了绞股蓝产业的转型升级,让更多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
为进一步带动地方农户种植,神草园对愿意加入生产的农户进行技能培训和技术服务,借助当地资源优势,通过科技力量促进产业升级,为群众脱贫致富插上了“科技翅膀”,也让企业在经营发展中找到了强大支撑。
广佛镇铁炉村从前是全县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的村,村民们都不愿意种植绞股蓝。神草园通过推广营养钵育苗、农膜覆盖等关键技术,解决了绞股蓝大田生产人工除草投劳多、成本高的问题。现如今,铁炉村成了绞股蓝种植积极性最高、发展最好的村。同时,公司采取流转土地、企业分红、产业帮扶等措施,对周边村民进行帮扶。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不断扩大绞股蓝种植规模,从而带动更多农民种植,使绞股蓝种植户每亩地都能获得数千元的经济收益。
农产品加工企业虽然规模较小,但却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绞股蓝超微粉是神草园自主研发的新产品。公司总经理华凤介绍,许多地区的绞股蓝茶目前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袋泡茶阶段,而他们将绞股蓝研磨成粉状物质,既保留了绞股蓝的营养成分与口感,让其内含物得以有效释放,又有效解决了绞股蓝叶片的浪费问题,只需将其倒入水中搅拌均匀即可饮用,这其中,离不开企业的创新研发和观念转变。
企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政策扶持。为了充分挖掘这一地标产品的价值,平利县开展质量攻关行动,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引进先进科技成果,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管理提升平利产品质量,积极引导企业加大地理标志品牌建设投入。相关部门制定发布了《绞股蓝茶标准》省级地方标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适合平利县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的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与此同时,出台了《平利绞股蓝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办法》,帮助获得授权的企业实现了对“平利绞股蓝”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规范使用,严格落实企业标准化种植、生产、加工,确保产品品质,提升平利绞股蓝知名度和美誉度。
以打造地理标志品牌为目标,当地企业依托平利绞股蓝产业实现转型升级,让更多贫困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目前,平利县绞股蓝种植面积已达到5万亩,产量达到3700余吨,产值3.2亿元,成为平利县农民短、平、快实现增收致富的优势产业。2020年2月,平利县10个贫困县区全部实现脱贫摘帽,绞股蓝深加工企业功不可没。
好工艺榨出“滴滴香”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地处淮河中游南岸,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形多以丘陵为主,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气候为芝麻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得凤阳县成为芝麻的产区之一,“凤阳麻油”也成为凤阳县一张亮眼的名片,享誉中外。凤阳县的农业特色产品加工企业和相关产业协会深谙其道,借助地域特色产品——凤阳麻油,走出一条特色经营发展之路。
2019年8月,“凤阳麻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核准注册后,凤阳芝麻油走上了品牌化与产业化发展之路,当地特色农业经济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也由此涌现出一大批典型企业。其中,安徽省凤阳县御膳油脂有限公司(下称御膳公司)主产品“御膳”牌纯芝麻油畅销全国并远销海外,年均销量1500吨左右,为地方特色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好口碑源于高品质。芝麻属于耐旱植物,皖北的沿淮地区属于南高北低的丘陵地区,适合种植当地有名的黄白芝麻。用这种芝麻榨出高品质的油,需要严格的清理、筛选、晾晒、去除杂质等过程,工序多达数十道。御膳公司总经理、凤阳县芝麻油协会副会长马友水介绍,御膳公司的前身是1954年创办的一家小油坊,上世纪80年代,马友水的祖父马骞调任到油坊,将小油坊更名为“凤阳县粮油加工厂”。此后,马骞带领老工人、老师傅潜心钻研制油工艺,引进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制油机器和机械化炒锅,年产值达200万余元,为“御膳麻油”品牌发展画卷添上了浓重的一笔。此后,公司在芝麻选料、炒制以及火候、时间掌控,香度挥发等方面将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以“滴滴纯真,芳香浓郁”为产品特性,历经数十年的技艺传承,保持了凤阳芝麻油的品质特色。
历经数代人的传承,御膳公司始终保持了传统工艺的手法,使得“御膳麻油”在上海、杭州等地赢得了良好口碑,“御膳麻油”逐渐成为凤阳芝麻油的代名词。
但在此之前,整个区域麻油产业发展并不乐观。凤阳是农业大县,芝麻油生产以小作坊为主,其中也有部分企业在外地贴牌生产、在本县销售,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比较混乱,影响了凤阳县芝麻油产业的健康发展。马友水介绍,面对这一情况,在凤阳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指导下,御膳公司联合当地芝麻油企业于2017年12月成立了凤阳县芝麻油协会,着手申请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规范行业经营,深化行业自律,推动凤阳麻油品牌实现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经营。
与此同时,在凤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扶贫政策带动下,凤阳县芝麻油协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积极号召协会会员企业发展以农户为基础、芝麻种植为主业,以芝麻油加工为纽带、企业规模化经营为模式,走上了“协会 农户 企业”的产业化发展之路。凤阳县芝麻油协会组织会员企业与农户签订芝麻种植、收购协议,建立了数千亩芝麻基地,确保了原料稳定供应,同时也带动了农户的收益。以御膳公司为例,近年来,该公司已帮扶2000多农户年均增收240万余元,年户均增收1200余元,推动当地涌现出50多户种植大户,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和芝麻油产业化发展。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凤阳芝麻油已经成为凤阳县的农业特色经济支柱产业,带动了电子商务、食品包装、运输物流、文旅体验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在当地有关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的引领下,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多种经营,实现了行业提质、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了产业化进程,在农民脱贫致富和建设美丽乡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借地理标志产品的东风,凤阳的中小企业让凤阳麻油香飘万里,正在打开更大的市场。
“小谷粒”铺就致富路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处于世界仅存的三大黑土地之一的东北黑土区范围内,黑土地不但肥沃,且冻化交替,干湿更迭,土壤、水均呈弱碱性,抑制了黄曲霉毒素等多种对粮油植物有害霉菌毒素的滋生。这一区位优势为出产丰富的、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弱碱农作物奠定了坚实基础,乾安有机弱碱黄小米就是一个代表性农产品。
据史料记载,乾安县小米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2009年,“乾安黄小米”获批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后,该县大力发展谷子生产,扶持优势企业、合作社,以地标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这其中,吉林省乾方生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乾方集团)推出的“乾方谷粒”等系列产品不仅获得市场认可,还实现了通过产业发展带领当地农户脱贫致富。
2013年,杨相峰回乡创业,形成了“合作社种植基地—品牌化加工基地—线上线下销售”的产业化模式,并担任乾方集团董事长。“以质量谋发展”一直是乾方集团的经营理念。为了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乾方集团以“丰产要丰收,减产不减收”为原则,与农户签订了收购协议。杨相峰介绍,集团通过对种植品种的产量进行评估,确定了每亩土地按照规定种植标准所能达到的平均产值为每公顷1万斤。以这一产值标准为参照,凡是按照规定标准种植的农户,如果当年丰收,则按照实际产量进行收购,集团的收购价格都高于市场价的20%;一旦发生减产,即便没有达到平均产值,仍然按平均产值进行收购,这无疑给农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产品好,还需卖得好。“乾安黄小米”如何打开销路?近年来,乾安县大力发展地标产品深加工企业,培养了一大批如乾方集团等“乾安黄小米”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加工企业。在政府政策的带动下,当地的企业纷纷借助线上销售方式,大力推广线上商城、直播带货,以拓宽销售渠道。乾安县政府斥资100余万元将原民生大楼改建成电子商务大厦,并于电子商务大厦旁建立了农副产品展销厅。乾方集团借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成立广源电商仓储有限责任公司,创建电商营销平台,打造了“直营专卖店 自营商超 省级分公司为中心的区域管理 京东、天猫、淘宝线上平台 线上特供平台 专业礼品订制”的多方位、多渠道、多形态、全覆盖的营销体系,产品已销售到全国18个省市的41个地区。颇具特色的地理标志产品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企业发展的路子也越走越宽。
发展地标产品深加工延长了产业链,也为企业吸引更多人才。家住乾安县余城乡的张福春,过去一直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家里一件像样的家具家电都没有。乾方集团在当地建立加工生产基地后,张福春决定返乡参加老家的经济发展,他运用自己在外工作积累的市场经验,根据市场需求和目标群体,成功帮助集团产品拓展了市场。
张福春的脱贫故事不是个例。这些年,乾方集团已通过人才培养、人才引进等方式帮助500余人次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大学生就业,累计发展合作社成员80余户,实现户均年收入达5万余元。这些农户中,有29家为贫困户,如今他们已经全部脱贫摘帽,公司也成长为吉林省名牌企业、松原市龙头企业、吉林省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示范加工企业等,加入吉林大米联盟并完成了弱碱小米、弱碱玉米糁、弱碱红豆等产业的企业标准备案,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使用优秀企业等诸多荣誉。
在乾安县,黄小米加工企业已累计发展到20余家,“乾安黄小米”的生产经营企业的发展道路越走越顺。随着“乾安小米”的市场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当地企业产品也远销北京、上海、山东、河北等地,当地生产加工企业也借助地理标志品牌积累了信誉和美誉,走出了一条地理标志产业发展的“黄金路”。
小茶叶孕育“黄金叶”
被誉为“绝版风光、人间仙境”的张家界,不仅有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还有大自然奉献给人类的茶叶珍品——张家界莓茶。就是这一片小小的叶子,为当地老百姓铺就了一条致富之路,也让当地从事莓茶生产经营的中小企业走上了品牌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
张家界莓茶是一种多年生藤本植物,因其表面富含一层天然蛋白莓,被人称之为“莓茶”。莓茶入口先苦后回甘,具有清咽利嗓的功效。600多年来,当地土家人将莓茶嫩叶剁成段泡水喝,被称为“土家神茶”。莓茶对生长环境要求高,过去的野生莓茶都藏在深山里,茶株分散,不好采摘,运出山外售卖更是耗费人力,因此只有进山的土家人自己摘着喝,山外人很少了解莓茶。1997年至2000年间,张家界莓茶研究所申请注册了“茅岩莓”商标,让张家界莓茶的价值被外界所知,但并未由此打开市场。
张家界茅岩莓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新秋是最早一批瞅准莓茶产业发展机遇的企业家,在张家界莓茶研究所改制时,李新秋收购了“茅岩莓”商标,准备大干一场。但在当时,莓茶还难以实现大规模种植,销售渠道主要依靠线下,而张家界旅游业又远没有现在这般火热,李新秋靠自己的力量把莓茶产业做大做强的想法不能得到实现,莓茶始终走不出张家界,产品品牌推广和产业化之路一度陷入停滞。
近年来,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对口帮扶下,张家界大力发展地理标志特色产业,张家界莓茶作为“一县一特”主导产业和脱贫攻坚重点产业获得重点培育,地理标志品牌的打造驶入快车道,张家界从事莓茶产业的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为了融合更多力量壮大张家界莓茶产业,让更多老百姓受益,作为张家界莓茶的主产区,张家界市永定区委、区政府希望发展莓茶地理标志产业。为了支持政府脱贫攻坚的决策,李新秋很快作了一个决定,将手中的莓茶商标无偿供当地的企业和农业生产合作社使用。同时,张家界市还主导制定了《张家界莓茶种植技术规程》《张家界莓茶产地加工技术规程》两项地方标准,并在全市的莓茶生产经营企业推广,改变了莓茶栽培品种混杂、加工技术不统一、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这些举措为莓茶申请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奠定了基础。不仅如此,永定区委、区政府还积极行动,整合莓茶产业发展扶持资金3000万余元,出台支持莓茶产业发展的系列政策,着力打造张家界莓茶地理标志品牌,积极带动全市的莓茶企业实现品牌化、标准化经营。莓茶成为地标产品之后,包括张家界茅岩莓有限公司在内的企业从中受益,当地的茶农和生产合作社也分享到了地标品牌红利。
随着张家界莓茶产业发展,当地企业生产经营莓茶的积极性提高,仅用2年多时间,种植面积由当初2万余亩扩大到现在的15万亩,每亩收益超6000元。目前,张家界市永定区已拥有37家从事莓茶深加工的企业,建成两个张家界莓茶特色产业省级示范园,“张家界莓茶”已核准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而在张家界从事莓茶种植、加工、销售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已发展40余家,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11家,开发了茅岩莓、灵洁、仙踪林等20余个特色品牌,开发出面膜、牙膏、含片、黄酮营养液等系列深加工产品。
一件地标带动一个产业,地标企业引领特色经济发展。如今,莓茶产业已成为助推地方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张家界的莓茶企业也搭建起从种植、加工、预包装到深加工以及黄酮高纯度提取等完整的茅岩莓茶产业链,企业发展特色经济和品牌经济的信心更足了。(本报记者 李 铎 李 倩 李杨芳 实习记者 赵俊翔)
(编辑:晏如)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