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太平鼓、吴桥杂技、杨柳青木版年画、景德镇陶瓷……数不胜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悠久历史和璀璨文明的见证。近日,我国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工具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出版发行,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体面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经验、理论探索和突出成就。
据介绍,该书由崇文书局出版发行,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并获2020年国家出版基金支持。该书由近580位非遗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员撰稿,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参与组织工作。全书共320余万字,收录辞条6636条,正文分为基础理论、制度机制、实践活动、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5个部分,从理论到实践对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总结。
大辞典编委会介绍,该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编纂立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框架和学科建设视角,系统阐释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所涉基本理论,包括基本概念、专业术语、法律法规、制度机制和实践活动;逐项介绍了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为主的辞目重视话语体系的建设,对收录的非遗领域名词、术语体系进行学术规范并给予科学阐释;追求专业性、实用性,凸显知识密集、检索方便的特点,内容上有机统一、形式上统一规范、语言上科学准确,以适应非遗保护领域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的学习、参考和研究需要。(姜 旭)
(编辑:晏如)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