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专栏|写在地下的“名著”-凯发网

 

 

  “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奋斗故事不仅写在大地上,甚至更深一步,把对人民的一片赤诚,一锤一凿地镌刻在祖国的地底深处。

 

  大年初一清晨,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召里村,大地冻得坚硬,寒风凛冽,刚刚欢度过除夕的人们还沉浸在梦乡中;几百米外的地下,中铁十四局京唐铁路运潮减河隧道标段,已是一派热火朝天,早班的工人接过夜班工友的接力棒,为“中铁十四局大盾构”品牌新春不停转接续奋斗。你也许不认识他们,但他们的故事,你一定听过。

 

  红与黑

 

  地下的黑暗给了他们黑色的眼睛,他们用它去寻找向何处前行。

 

  京唐城际铁路贯穿京津冀三地,是我国重要的铁路交通大动脉。1285米长的运潮减河隧道是这条铁路全线贯通的最后一条隧道。巨龙在黑暗的地下穿行,每一步都需要精确引导,盾构机测量员就是它的“眼睛”,用每分每秒不间断提供的实时测量数据,确保挖掘工序朝着既定位置前进。

 

  李维川是京唐城际铁路项目的测量主管。在十年前刚入行时,他从未想过,“主管”这个“官名”可以落在自己头上。那时候的他,还是一位俗称“农民工”的产业工人。2013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他所在的北京地铁8号线南锣鼓巷站工地,从狭窄铁梯下到20多米深的施工平台,看望慰问坚守岗位的一线劳动者。这给了他莫大的鼓舞。

 

  十年来,总书记亲切的话语犹在耳畔,李维川立志推进公共交通现代化建设的初心不改。在中铁十四局的引导帮助下,李维川和工友们通过农民工夜校、技能竞赛、委外培训等途径不断提升技能。没日没夜地扛着全站仪走过掘进线路,源源不断地测量关键数据回传。十年间,李维川完成了16条盾构隧道的测量任务,积累了大量工程管理及工程测量知识和经验,还成功考取工程测量工三级(高级)证书和一级注册建造师证书。2018年底,他成功实现了从一名产业工人到企业正式管理人员的身份转变。

 

  京唐城际铁路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地区的首条高铁大直径盾构隧道,比传统地铁项目盾构掘进直径大了一倍,下穿一河、一桥、一文物,对测量数据精度的要求陡增。为确保万无一失,李维川选择过年留守项目。为16台盾构机“导航”过的他,最喜欢的还是运潮减河项目使用的“京通号”盾构机。不仅因为它是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国产自有大直径、穿越“江河湖海城”全覆盖的成果,也因为它的刀盘涂装,是一只活泼可爱的小兔子在火红的背景下展露笑颜。

 

  元旦前夕,在单位的帮助下,李维川联系上了国家级非遗项目泥塑(北京兔儿爷)第五代传承人张忠强,请他指导自己亲手捏一个兔儿爷泥塑,送给3岁的女儿。这位引导大直径盾构机还能丝毫不乱的高技术人才,捏起巴掌大的泥塑时也是一丝不苟。“我们画泥塑一笔一画严丝合缝,你们用高科技让设备严丝合缝,说明我们的工作是相通的。”张师傅的结论,让李工深表赞同。

 

  “3、2、1,小兔爷爷,出发!”来到北京和李维川一起过年的女儿,挥舞着父亲亲手捏的兔儿爷泥塑,在盾构机前笑得很甜,红彤彤的笑脸,比红艳艳的兔儿爷更灿烂。

 

  河底两公里

 

  不到两公里的路程,对于设计时速350公里的京唐城际铁路而言,只需短短20秒;对于中国盾构人而言,他们已经负重前行了许多年。

 

  “90后”的魏哲,在盾构领域称得上是“桃李满天下”了。刚满30岁的他,担任京唐城际铁路项目盾构副经理,全面负责该工程盾构施工。

 

  盾构机集机械、电气、液压、传感、信息、力学与导向技术于一体,是世界公认的地下施工领域最高端的设备。和很多“大国重器”不同,盾构机不是走出工厂就能直接使用,而是需要根据地质和施工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因此,工程施工人员不能按图索骥,必须深度参与甚至主导盾构机的设计制造。魏哲团队就是这样,身兼施工与科研的双重使命。整个2023年,魏哲都泡在项目上,设计盾构机施工细节。

 

  “北京通州地下主要是高密实中砂地层,砂层占比高达85%、石英含量达60%,对盾构机刀盘的磨损极大,根据以往经验,差不多每600米就要换一次刀具,光是运潮减河这1285米就得停下来两次。”魏哲说,更换刀具是个大动作,盾构机停下来换刀,哪怕只是短短一天,都会受到地质沉降影响,带来一定偏差。为了实现北京区域内长距离一次性掘进不换刀,魏哲带领徒弟们连续4个月攻坚,做了十多份方案,结合刀具轨迹、刀盘扭矩等因素,对原有刀具合金尺寸和配置方式优化增强。

 

  最终,他们攻克了刀具磨损、刀盘结泥饼、管片上浮、积仓滞排等业界难题,研发出配备清洗及注入装置的带压复合式软土刀盘,泥浆随时循环排出,降低刀盘结“泥饼”风险;刀盘边缘采用直角设计,减少管片与土体间隙,减小对地层的扰动,降低即时沉降,盾构机走得更稳了;增大刀具合金尺寸,增加外周刀具数量,采取刀具垂直切削,增大了刀具有效切削深度,延长刀具使用寿命。他领衔的“魏哲技术创新工作室”还因此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权。

 

  “现在咱们国产的技术,一点也不比国外差,很多地方甚至超过了他们。”回忆盾构机设计研发历程,魏哲感慨万千。8年前刚毕业的他,和前辈们一样,对盾构机这个大家伙的原理和细节两眼一抹黑,只能埋头赶路,没法抬头望天。工作后的第一个春节,他一口气在手机里下载了四十多份资料,闲暇之余就在没有网络信号的井下捧着手机学习。怀揣着争口气的梦想,他和工友们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一个个技术难题相继被攻克。

 

  “我们的‘京通号’是一台‘有智慧’的盾构机。”魏哲介绍,“京通号”配置大流量泥浆环流控制系统、大载荷多吊机协调吊运系统、箱涵件智能精调装置和管片成型质量监控系统等多项智能装置和先进集成技术,在掘进过程中可实现各项参数实时检测,操作人员可及时调整,运筹帷幄主控室中,决战1285米外的胜利终点。

 

  今年春节依然不回家的他,有一个与家人共度的计划:“等通车之后,我要带着家人来这里坐车,告诉他们,这里是运潮减河河底,我曾在这为全北京最大的盾构机穿越地底保驾护航,这是我作为一个工程师最大的满足。”

 

  三个多面手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你若安不好,兄弟来帮你。这是京唐城际铁路项目盾构工区的管片安装工娃娃木沙、娃娃克沙、娃娃里沙三兄弟的工作常态。

 

  娃娃三兄弟是来自四川大凉山的彝族,大哥娃娃木沙最早走出大山,当时还不会说汉语、不认识汉字的他,在大凉山彝族同胞的带领下,来到中铁十四局的工地,一边学习一边打工赚钱。在中铁十四局工作12年,他把盾构施工的各个工种干了一个遍,每个工序的难点和注意事项都是手拿把攥。现在,彝族工人在盾构领域已经小有名气,从世界首条特高压过江、世界首次穿越地上悬河,到零污染穿越国家级景区、高铁进入城市核心区,中铁十四局以施工技术引领制造技术不断迭代升级的各项工程中,都有大量彝族产业工人辛勤的身影。

 

  “中铁十四局大盾构”是中国第一个注册,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大直径盾构施工品牌。中铁十四局一直致力于推动大直径盾构从无到有、从跟跑到领跑,实现了穿越江河湖海城、复杂地质、应用领域、盾构直径、施工工艺五个“全覆盖”。现在我国大盾构不仅不再依赖进口,而且自主设计的盾构机还远销俄罗斯、土耳其、新加坡、印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京通号”盾构机总长约138米、总重量约3200吨、刀盘直径13.3米。这样一个“巨无霸”,由于施工地段距离每5分钟就有一趟列车经过的京哈铁路线水平距离仅有11.7米,与路县故城遗址擦肩而过,穿越运潮减河时近距离侧穿桥梁桩基,因而仅容许毫米级的误差。

 

  为此,京唐城际铁路项目创新采取自主研发的全预制箱涵装配式拼装成套工艺及技术,研发了新型吊装设备、立式翻转设备、张拉小车等成套工装,将误差控制在5毫米以内,填补了路基结构装配建造的技术空白。

 

  与传统现浇施工相比,施工周期降低约47%、作业人员降低57%。娃娃木沙三兄弟轻松地就能完成原来需要十几个人的管片拼装工作。农历十月,他们过完彝历新年,就匆匆赶回北京,让更多其他民族工友们回家过年,他们和30位管理人员、170位工人一起春节坚守岗位。

 

  “十几年前刚出来打工的时候,交通不方便,很久才能回家一次。后来国家给修了铁路,我们也能常常和家人团聚了。现在我们也来修铁路,让别人也可以更快回家。”刚刚得知大女儿语文考试得了优等的娃娃木沙,对自己的家和别人的家,都是一样充满温情。

 

  龙年的龙是什么含义?娃娃三兄弟的普通话还说不大清楚。

 

  “既象征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血脉,更承载着新时代新征程亿万中华儿女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定意志和美好愿望。”电视里铿锵有力的话语,为他们注入前行的动力。

 

  “人有鲲鹏志,国呈龙虎姿。”“此刻的万家灯火,点亮了华夏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点燃了同我们一样仍坚守岗位的人们的奋斗热情。”头顶400公里外的太空中,欢乐洋溢的笑声,为他们带来佳节的祝福。

 

  “吃饺子,热乎的!”“碎石机打到摆动模式,球阀打开,开始冲洗!”“爸爸,这个是什么呀?”依然繁忙的施工段中,机器的轰鸣与有序的口号交织,美食的热气与童稚的笑颜融合,这是他们的新春,以一个个无休的年节,为人民幸福生活写下属于大地的故事。

 

  因为这群人,点亮一座座城。谁说站在光里的才是英雄?中国创造的筋骨和脊梁,故事是说不尽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本报记者 孙迪)

 

 

  (编辑:刘珊)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