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运用,风劲帆扬海天阔-凯发网

  如果说原始创新代表着“从0到1”的突破,那么成果转化则孕育着“从1到无穷”的发展潜能。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科技创新成果的价值在于运用。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是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纽带。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知识产权运用工作。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最大的激励。2023年4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时强调,知识产权制度是激励创新的催化剂、经济发展的加速器。2023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下称《行动方案》),要求切实将专利制度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的强大动能,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多年深耕下,我国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工作不断深化,知识产权价值充分释放,为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力。

  创新,以“用”为要

  1985年4月1日是中国专利法实施的第一天。当天清晨,航天工业部207所工程师的胡国华在中国专利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前身)专利申请受理处提交了中国第一件发明专利申请,并在当年获得授权,发明专利证书上的专利号为“85100001.0”。

  “专利制度承认了知识的价值。”胡国华感慨。这件发明专利名称为“可变光学滤波实时假彩色显示装置”,其技术被应用于航天领域,用作分析卫星图片。近40年过去,截至2023年底,我国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已经突破了400万件,专利的运用领域也从上天到入地再到下海,涉及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专利法已经经过了4次修改,基于发展需要,修法加强了对专利转化运用工作的法律规范。以第4次专利法修改为例,新增专利开放许可制度,“一对多”的许可方式从法律层面为专利成果和市场需求“牵线搭桥”,为解决专利技术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此次专利法修改明确了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负责专利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职责,规定其提供专利基础数据,同时明确地方专利行政部门加强专利公共服务、促进专利实施和运用的职责。

  纲举则目张。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下称《纲要》)和《“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下称《规划》),绘就了新时代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其中,《纲要》要明确提出,要建设激励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市场运行机制,改革国有知识产权归属和权益分配机制,扩大科研机构和高校知识产权处置自主权,更好发挥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规划》围绕“提高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成效,支撑实体经济创新发展”,从完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体制机制、提升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效益等方面作出多项部署。

  “加强专利转化运用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在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动员部署会上表示。《行动方案》进一步提出“到2025年,推动一批高价值专利实现产业化”的目标。这与《纲要》提出的到2025年,知识产权市场价值进一步凸显,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这一阶段性目标的实现,以及《规划》的任务收官,有机衔接,紧密相连。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已经成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有力支撑。

  产业,因“链”而动

  科研和经济联系不紧密问题,是多年来的一大痼疾。如何拆除这一藩篱?在实践中,我国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公司目前已经完成了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计划在2025年打造出基于九韶内核的国产工业软件应用生态。”合肥九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九韶智能)总经理郑裕峰的话语中满是对创业的热忱。

  该公司的成立得益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展的“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该校科研团队凭借全部知识产权作价入股,学校不持有转化公司的任何股份,但是通过转让协议享有知识产权的未来收益。

  创新主体对专利“不愿转、不敢转、不能转”,很多情况下是转化机制运行不畅造成的。2020年10月,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等9部门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分领域选择40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试点,探索建立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机制和模式。《行动方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探索高校和科研机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新模式,健全专利转化的尽职免责和容错机制,对专利等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所形成国有股权的保值增值实施按年度、分类型、分阶段整体考核,不再单独进行个案考核,进一步为专利转化运用“松绑”。

  在政策保障下,知识产权转化运用逐渐走向深入,更多转化新实践陆续产生。宁波永耀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17万元获得某发明专利开放许可后,以此为核心,由下属单位开发出电力调度自动化联调与辨识装置,已实现利润120万元;威飞海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以11件海洋水下采油树系统“金种子”专利,与行业巨头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实现了小企业向大企业的技术供给,项目为企业带来新增产值超3亿元;南方电网公司下属电力新能源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组建电力新能源产业专利池,涵盖数字电网技术装备、新型储能等技术领域251件专利,从而有效促进技术的推广应用……这些转化实践成为专利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通发展的生动写照。

  发展,向“知”则兴

  转化运用推动知识产权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2018年,国家和省级知识产权机构改革任务完成,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现专利、商标、地理标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集中统一管理,有效地提高了管理效能,也让知识产权运用促进产业发展有了更丰富的内容。以专利为支撑的创新经济、以商标为支撑的品牌经济和以地理标志为支撑的特色经济展现出强劲活力。

  在发展中,知识产权运用效益加速显现,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更加凸显——

  在助力创新型经济发展方面,2022年,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达到15.32万亿元,“十四五”以来年均增长12.4%,占 gdp比重达到12.7%。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以不到全社会7%的就业人员,集聚了全国企业近五成的研发经费投入,产出了国内七成左右的发明专利,贡献了全国1/8的 gdp,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

  在助力品牌经济发展方面,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23年《亚洲品牌500强》排行榜显示,中国入选的品牌共计215个,位居第一。当前我国以“千企千标”“百城百品”及商标品牌指导站建设为抓手,鼓励地方和企业加强商标品牌建设,首批1105件企业商标品牌及285件区域商标品牌获批参加“千企百城”商标品牌价值提升行动。

  在助力特色经济发展方面,我国深入实施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发展壮大区域特色产业。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经营主体总数达2.6万家,地理标志产品年产值超过8000亿元。地理标志成为特色经济发展和促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的效益同样延伸到了文化和数字经济领域。

  在助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2022年,我国凯发网的版权产业增加值达到8.97万亿元,占 gdp比重达到7.41%。凯发网的版权产业发展促进了文化领域创新、创造、创意,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在助力数字经济发展方面,我国推动构建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并在全国17个省市开展了试点工作,更好促进数据的合理流动、充分运用、有效保护。截至目前,试点地方接收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申请超1.3万份,颁发证书超过7000张,这些数据的应用场景广泛,包括制造生产数据、销售消费数据等。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当时。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的全面深入推进,必将汇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本报记者 吴珂

 

 

(编辑:刘珊)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