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创新创造 共筑美好未来-凯发网

  编者按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繁荣进步的必然选择,实现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当前,世界各地的变革者们正在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需的创新和创造,为所有人构建更加美好和更可持续的未来。特刊人物篇选取医药、农业、电动汽车、新能源电池领域的4位当代杰出代表人物,讲述他们依托知识产权开展创新创造,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以造福全人类的故事。

屠呦呦  一束青蒿,护佑人类健康

 

屠呦呦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传承精华,守正创新。2015年10月,因发现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死亡率的青蒿素,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一重大科学突破,是科学研究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生动案例。

  疟疾曾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自上世纪60年代起,原有抗疟药逐渐失效,国际上迫切寻找新型抗疟药。1969年,39岁的屠呦呦接到一项紧急任务:以课题组组长的身份,与全国60多家科研单位、500多名科研人员一起,研发抗疟新药,项目代号“523”。起初阶段,屠呦呦在短短3个月内,收集整理了2000多个方药,从中精选640多种草药,形成了《疟疾单秘验方集》,其中包括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

  然而,最初的实验效果并不尽人意。屠呦呦重新埋头去看医书,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绞汁”服用截疟记载中获得灵感,重新思考设计出在低温条件下提取青蒿有效成分的方案。1971年,历经190次失败后,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利用乙醚提取出青蒿中有效抗疟成分,成功制取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素。数年间,在无先进实验设备且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团队攻坚克难、永不言败,最终圆满完成科研任务。1985年4月1日,中国专利法正式施行。屠呦呦团队在这一天提交了一件名为“还原青蒿素的生产工艺”的发明专利申请。1993年1月1日,中国第一次修改后的专利法正式施行,在原有药品生产工艺可获得专利保护的基础上,将“药品和用化学方法获得的物质”一并列入专利权保护范围。自此,中国抗疟药穿上了专利的“盔甲”。

  “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屠呦呦表示。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屠呦呦为青蒿素治疗人类疟疾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得到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大力推广,挽救了全球范围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为人类治疗和控制这一重大寄生虫类传染病作出了革命性贡献,也成为用科学方法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并走向世界的优秀范例。

  如今,屠呦呦的名字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她辛勤耕耘,屡建功勋,为发展中医药事业、造福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她不仅是中医药界的骄傲,而且是整个科技界的骄傲。她的事迹,也激励着更多的人传承创新精神,向着让人类明天生活更加美好的方向不懈奋斗。李星仪

 

林占熺  一株菌草,助力全球减贫


 

林占熺


  他,开拓创新,发明了菌草技术;他,投身“三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他,不负使命,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他就是《山海情》中凌一农教授的原型人物——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

  林占熺长期奋斗在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第一线,他白手起家,敢于创新,攻克重重困难,在1986年成功“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发明出中国特有的菌草技术,实现了光、热、水三大农业资源综合高效利用,植物、动物、菌物三物循环生产,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结合。

  “我是农民的孩子,知道穷是什么滋味。”林占熺秉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农民的钱袋里”的信念,奔走在精准扶贫第一线。1997以来,他带领团队奔赴陕西、宁夏、新疆等地推广菌草技术,建设示范推广基地,推动菌草产业成为当地新兴产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百姓们亲切地称呼菌草为“幸福草”,一大批农牧民借此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目前,菌草技术已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得到推广应用。多年来,林占熺还带领团队先后在内蒙古、福建、甘肃、青海等地开展菌草治理水土流失、荒漠化、石漠化等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形成菌草生态治理技术体系,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贡献。

  “菌草技术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经济效益高、生态效益好的优点。为了使菌草技术在发展中国家推广应用,我们因地制宜把技术本土化、简便化、标准化,使贫困农户‘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林占熺在分享菌草技术助力减贫和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时表示,“菌草技术已从破解菌业生产中‘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发展到破解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难题。”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林占熺就开始承担援助巴布亚新几内亚、莱索托、卢旺达、斐济、中非等国的菌草项目,将菌草技术和国内扶贫经验推广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训国际学员1.2万余人,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南非、卢旺达等17个国家建立起菌草技术示范中心。菌草技术先后被列为“南南合作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和“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重点项目”,可服务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17个目标中的13个。这株“幸福草”,也被南太平洋岛国、非洲等多地称为“中国草”,成为中国为国际减贫贡献“中国智慧”、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典范。

  一株小小菌草,是人民摆脱贫困的写照,是中国兼济天下的担当,更是人类在现代化道路上的创新探索。悠悠“菌草心”,报得三春晖。如今,菌草技术已成为中国将减贫脱贫经验应用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成功实践,并在世界各国之间架起了一座座播撒希望的绿色、发展、合作及友谊之桥。李星仪

 

陈清泉  一辆汽车,踏上“无烟”征途

 

陈清泉

 

  “亚洲电动车之父”“亚洲最佳创新者”“电动汽车技术之祖”……一项项荣誉,诉说着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在现代电动汽车技术领域作出的卓越贡献。2023年,陈清泉获评“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这不单是因为他的成就,更是因为他孜孜不倦的使命感和拳拳赤诚的爱国情。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令世界惊叹。中国汽车为什么行?实际上,早在半个世纪之前,陈清泉就构想出了电动汽车的样子。

  1937年出生的陈清泉,成长于第三代华侨家庭,多元的文化让他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也深刻体会到一个强大的国家对个体命运的重要。“祖国强大,华侨华人才能站起来。”1953年,16岁的陈清泉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82年陈清泉博士毕业,在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学院教书,通过大量学习研究,他预判出电动汽车广阔的发展前景。“希望帮助祖国抓住机遇。”为此,他决定将电动汽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1988年,陈清泉牵头成立了世界电动车协会。1997年,陈清泉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上世纪90年代,陈清泉设计出电动汽车 hku2001,它承载了跨越时代的科技理念,采用高能量电池和智能化的电池能量管理系统,爬坡能力达18度,最高一次充电可以行驶160公里,一经亮相,便引起了全球的瞩目。如今,这一电动汽车的设计图挂在陈清泉香港大学办公室墙上最醒目的位置。陈清泉创造性地把汽车、电机、控制等技术融合在一起,形成一门全新的学科。他撰写的著作,成为高等院校的经典教材,为现代电动汽车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为世界电动车协会的创办人,陈清泉多次荣获国际性科技成就奖,但在他的内心当中却更看重祖国电动汽车的产业化进程。为此,他积极建言献策。2017年,陈清泉与香港23位院士一起给习近平主席写了一封信,表达了香港科技工作者报效祖国的迫切愿望和促进科技创新的巨大热情,同时也期待国家能够帮助解决一些影响科研发展的问题,不到一个星期就收到了答复,信中提到的问题迅速解决,这让香港科技工作者振奋不已。

  “汽车曾经改变世界,而你要改变汽车。中国制造,今天车辙遍布世界。你是先行者,你是领航员。在新能源的赛道上,驰骋了四十多年,如今,你和祖国,正在超车。”“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的颁奖辞中这样评价陈清泉。心怀祖国、放眼世界,如今,87岁的陈清泉依然在助力科技创新、全球可持续发展、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上奋力驰骋。李星仪

 

曾毓群  一块电池,加速能源转型

 

 

曾毓群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在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看来,保护知识产权能够为创新者提供激励和回报,让创新者更有动力进行创新投入,从而带来更多的创新科技。技术的进步可以带来更高效的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进而实现新能源产业普惠全人类,让全人类都能够进入到可持续生态中。

  “知识产权是宁德时代的生命线。”曾毓群表示,作为一家以创新科技立身的企业,自成立以来,宁德时代积极开展内向型和外向型结合的开放式创新:持续加码研发投入,探索前沿技术;不断创新合作形式,对外分享技术成果,推动全球科技普惠。“宁德时代将在应用、机制、生态等多个层面推动开放式创新,发挥可再生能源的价值,通过技术开放,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加快应对气候变化步伐。”曾毓群表示。

  新能源规模化变革不断提速,承载“双碳”战略重要使命的动力电池正成为世界新旧动能转换和汽车消费复苏的“顶梁柱”。曾毓群带领宁德时代坚持科技创新,持续驱动高质量能源技术在全球普及应用,推动中国动力电池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要如何持续做优做强新能源电池产业?曾毓群建议,要用高标准引领高质量,保持新能源电池产业竞争优势。首先,应提升国内技术标准水平,以标准引领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发展。其次,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时,需有序竞争,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与修订工作,提高我国在国际标准领域的影响力。此外,建议建设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开展质量标准共性技术研究,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为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曾毓群为宁德时代制定了三大战略发展方向:一是用可再生能源和储能替代固定式化石能源,二是用动力电池替代移动式化石能源,三是通过电动化和智能化实现市场应用的集成创新。为此,宁德时代着力构建材料创新、结构创新、极限制造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持续聚焦三大战略发展方向开展技术创新,为人类新能源事业贡献力量。

  2023年,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将2023年可持续发展特别贡献奖授予曾毓群,以表彰他在推动全球交通电动化和能源革命进程中的卓越贡献。曾毓群表示,这一奖项是对宁德时代在电池技术创新及助力全球能源转型方面的认可。“未来,我们愿与社会各界一道,为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曾毓群说。李星仪

 

 

(编辑:刘珊)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