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人才特区意见-凯发网

文章来源: 《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 2011/3/21 12:28:00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北京市决定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下称“中关村示范区”)全面建设人才特区,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建设人才特区的重大战略意义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大力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提高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借鉴改革开放初期建设经济特区的经验,探索建设人才特区,是构筑我国人才发展战略高地、形成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战略选择。

 

  建设人才特区,就是要在特定区域实行特殊政策、特殊机制、特事特办,率先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构建与国际接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才体制机制。要通过建设人才特区,大量聚集拔尖领军人才,促进各类人才的全面发展,依靠人才智力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不断形成新的科学发展优势。

 

  中关村示范区具有建设人才特区的坚实基础和独特优势。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建设,中关村示范区在海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聚集了大量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的辐射效应强。国务院批复中关村示范区实施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政策,为进一步促进人才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关村示范区地处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密集地区,科研资源十分丰富,高新技术产业发达,人才开拓事业的空间大、平台宽广。要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借助优势、开拓创新,加快把中关村示范区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体现中国特色的人才特区。

 

  二、建设人才特区的总体目标

 

  从20112015年,面向以海外高层次人才为代表的国家发展所特需的各类人才,建设“人才智力高度密集、体制机制真正创新、科技创新高度活跃、新兴产业高速发展”的中国特色人才特区。

 

  (一)人才智力高度密集。海外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大量聚集,涌现出一大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由“海归”人才领衔的科研和创业团队,区域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二)体制机制真正创新。率先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实施一系列特殊的科研、创业、产业发展、财税金融、人才管理与服务政策,创建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相适应的创新创业机制。

 

  (三)科技创新高度活跃。构建能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业务专长,有利于抢占国际前沿技术阵地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领世界一流水平、替代进口技术的科技创新成果大量涌现,区域专利授权总量特别是发明专利授权量大幅度增加。

 

  (四)新兴产业高速发展。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引领产业结构的调整,显著提升经济发展效益。

 

  三、建设人才特区的主要任务

 

  (一)大力聚集拔尖领军人才与科技创新要素

 

  引进高层次人才与高端智力。深入实施“千人计划”、“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下称“海聚工程”)和“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下称“高聚工程”),加快引进站在国际科技与产业发展前沿的“海归”人才,促进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高密度聚集。推行人才实名制推荐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引进和聚集拔尖领军人才,优先支持高层次人才领衔国家和北京市科技重大专项。坚持引才与引智并举,聘请国际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企业家,指导或参与科技学术研究、重大项目建设。

 

  引入国际科技创新要素。全面活跃人才特区的创新创业氛围,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跨国跨地区开展学术交流和项目共建,设立联合研发基地,推动境内外人才联合培养。加强国际技术转移,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带尖端技术、项目入区,在中关村示范区开展深化研究或成果转化。吸引创新型跨国企业总部进驻人才特区,支持各类国际学术文化交流活动在人才特区举办。力争通过引进一批优秀人才,带回一批高科技专利,造就一批高端项目,带动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