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非遗保护:守着绝技 咋求生计-凯发网

今年80岁的动态风筝大师张天伟,年轻时曾代表陕西参加各地的风筝大赛,斩获奖项无数,每次他的“会说话”“会动”的风筝一亮相,总能惊艳一片,他的巨龙风筝还登上过加拿大的邮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尽管如此,这门技艺也面临失传的窘境。“如果不是真正热爱,是学不下来的。”张天伟无奈道。

 

  传统技艺在现代工业冲击下生存空间逼仄,是许多非遗传承人面临的问题。

 

  传承人的离世是最大的遗憾

 

  工艺复杂、制作周期长、短期内难以产生效益,很多学艺者因此望而却步。“传承人的离去对非遗保护来说是最大的遗憾,或许某个百年遗存的文化形态也就因此人亡艺绝。”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政协委员王智感叹。

 

  重视对人的保护,已是非遗从业者的共识。随着201451日起《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简称《条例》)的实施,从普查搜集、建立名录、抢救记录到主动扶持、研究,逐渐规范。全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6人、省级398人、市级1281人。

 

  此外,陕西省虽已设立了每年1500万元的非遗保护专项经费,但与全省丰富的非遗资源保护、保存需求相对比悬殊很大。西安市文广新局非遗处处长李晓民介绍说,西安市一年的非遗经费为230万元,主要用于项目保护、传承人补助以及非遗实物收购。然而,仅市级以上的非遗项目就有192个,“现有的资金扶持无异于杯水车薪。”

 

  《条例》第六条还明确要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经费列入本级政府财政规划。”然而在具体操作中,不少市、县(区)还未将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即使已经设立的县(区),经费数额总体上也严重不足。”陕西省文化厅非遗保护处副处长刘卫东说。

 

  李晓民说,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包括民间协会、民营博物馆、基金会、企业等社会力量在非遗传习场所和资金上给予扶持也是一种新思路,但是目前仍需要在市场准入、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除了资金少,专业人才缺口也是非遗保护工作的普遍问题。“基层区县非遗从业人员往往只有1-2个,甚至身兼多职的情况也不少,保护力量十分薄弱。”李晓民表示,市非遗保护中心过去曾连续4年面向社会招聘专业人才,但只招到1名。

 

  在融入现实需求中寻找出路

 

  今年春节,西安户县北乡年味爆棚,热闹非凡的社火不仅吸引了10万游客前来观看,更有超过200万网友通过人民日报微博视频直播,感受到了这一特别的春节民俗。户县人宋志荣的“微缩社火”将这个只有在春节才能见到的民俗记忆固定下来放置在西安非遗博物馆内,许多人一眼就认出了这栩栩如生的社火“场景”。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关注,不少传承人大胆在自己的技艺中融入现代元素,从而更加符合当下的审美趣味。刘卫东介绍,目前一方面通过对传承人进行政策法规培训,使他们更加明确自身的责任和权利;另一方面搭建各种平台鼓励传统戏剧类项目开展巡回演出,鼓励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项目多出产品。

 

  西安剪纸传承人刘惠霞带领残疾学员剪出了10米长绢的《丝绸之路》作品,一家民间基金会看后特意拿出5万元支持她的剪纸事业。在莲湖区残联为她专门设置的传习场所里,除了教学培训、文化交流等,她还带领学员将剪纸作品设计成婚庆用品、礼品、摆台、挂件等。“一些企业形象我们通过剪纸表现出来,很受欢迎。”刘惠霞说。

 

  传承人中不乏年轻人和高学历人才的身影。关中秦腔脸谱第四代传承人、80后青年陈耀武从一名秦腔花脸演员转而专门从事秦腔脸谱的制作研究。长安古法斫琴传承人程刚是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研究生,醉心于古琴艺术的他发起成立长安古琴艺术研究院,吸引了大批爱好者。一些新锐设计师、舞台剧导演也开始在非遗中寻找灵感和创意。西安特色小镇规划也将青睐的目光投向非遗。

 

另一方面,陕西非遗“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近年来已经广泛开展,《陕西地方戏曲》高中一、二年级教材目前已获教育部门通过,正在积极推进。陕西师范大学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加强和提升非遗保护与研究水平。(王乐文龚仕建 和冰)

 

(编辑:白逸群 实习编辑:曹雅晖)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
网站地图